搜索
科大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大要闻 > 正文

《山东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学校“三个有组织”工作

作者:李鲲鹏 来源:党委宣传部 科技处 责任编辑:刘奕辰   终审:李鲲鹏 点击: 日期:2024-04-01

4月1日,《山东教育报》头版头条以《262net必赢在“双进”行动中走在前列——开展有组织科研 提供有组织服务 强化有组织育人》为题,报道学校通过与企业协同开展有组织科研、提供有组织服务、强化有组织育人,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打造“青科大模式”升级版,助力山东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文如下:

262net必赢在“双进”行动中走在前列

开展有组织科研 提供有组织服务 强化有组织育人

日前,山东高校“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以下简称“双进”行动)正式启动。“双进”行动旨在组织山东省百所以上高校、万家以上企业、万名以上教师与工程师,通过双向交流,开展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服务和有组织育人活动,实现校企人才、资源等“双向奔赴”,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创新共同体,推动高校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本报将持续推介各高校的典型经验做法,供广大读者学习、借鉴。

“首次挺进全国50强,位列山东高校第二、省属高校第一。”在近日发布的“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中,262net必赢取得历史性突破。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的浪费。”秉承这一理念,该校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引领行业进步为己任,深入调研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与痛点难点,与企业协同开展有组织科研、提供有组织服务、强化有组织育人,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打造“青科大模式”升级版,助力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有组织科研,以“三新”助力科创和成果转化

3年签订技术合同1775项,合同总额近20亿元;由学校提供技术支撑的海泰科公司成功上市,成为学校第九家上市公司;“橡胶轮胎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项目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面对一批批“喷涌而出”的标志性成果,副校长李志波表示:“我校聚焦有组织科研,以塑造新生态、开辟新路径、涵养新沃土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了一套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

学校制定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完善收益和现金激励机制;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促进委员会,提供专业的转化咨询、知识产权保护、市场推广等支持服务;搭建了橡胶谷、国家大学科技园、青岛新材料产业化基地3个国家级孵化载体,畅通了全员参与渠道。学校设立成果转化“光荣榜”,倡树“不找校长找市场”的理念,提升教师参与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

在实践探索方面,学校通过成立学科性公司、整体转让技术、共建研发中心、构建创新创业共同体等模式,闯出了一条科创转化的新路子。其中,在将“ECSS工程化学模拟系统”项目技术整体转让给万华集团的基础上,连续20余年持续为企业提供技术更新迭代服务,与企业联合攻克了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国际领先地位。截至目前,由学校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的上市公司达9家,孵化相关产业链公司400余家,为我国橡胶化工行业创造产值超过1000亿元。

学校实施“百企协同创新伙伴计划”,与企业共建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现有国家级平台与基地11个、省部级平台15个,其中,“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行业技术研发与创新管理平台。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主动融入省“2+N”人才体系。“十四五”以来,引育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5人,2个团队入选国家“111计划”。刘光烨团队研发的新型橡胶合成技术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邵巍团队研发的自主导航技术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顺利着陆保驾护航。

有组织服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科研优势,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了解生产实际,深入推进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挂职选派工作,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

博兴县是全国有名的商用厨具县,拥有2000余家商用厨具生产企业,不少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都曾面临“招不来、留不住人才”的难题。3月,学校完成了博兴县第六批科技副镇长(副总)团成员选聘工作,组成了以机电学院和自动化学院的年轻博士、副教授为主的专家团队,探索以商用厨具产业为试点,助力博兴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由此开启了一所高校与一个县域厨具产业链的“双向奔赴”。

“学校正在与博兴县探索新的校地服务模式:一所高校服务一个县域经济一整条产业链,让专业人才链精准对接产业链。任何一家厨具企业在任何一个研发环节需要什么样的创新人才,我们都能在相关专业里找到对应的人才。”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兼科技处副处长纪正尚说。

校党委组织部部长朱敬义介绍,学校定期选派优秀干部教师参加挂职锻炼,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区域新旧动能转换赋能。学校先后与淄博市共建教科产融合基地,与德州市、枣庄市、济宁市签约建设校地融合创新发展中心,出台《关于加强校地融合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规章制度,选拔优秀干部教师到地方产教基地、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任职。产教基地、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依托地方产业基础,以学校科技创新成果和人才优势为支撑,进行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及孵化,推动20余个项目落地和3个科创平台申报,签约经费近3.5亿元。

有组织育人,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我校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学科和专业布局动态调整,推进培养机制改革与模式创新,以知识体系创新为着力点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校长陈克正表示。

今年,学校新增获批的2个新文科本科专业将首次招生。近年来,学校聚焦山东省“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和青岛重点发展的24条产业链,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学校停招4个专业,新增设合成生物学、能源化学、储能科学与工程3个“四新”专业和金融科技、艺术与科技2个新文科专业,建设4个产教融合示范学科和1个急需紧缺专业,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

学校不断强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以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等为目标,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结构需求侧要素相结合,在办学过程中主动对接地方和企业发展诉求,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打造校企“双师型”队伍等方式,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校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落实破“五唯”,设立讲席教授岗位,打造一支“编制在学校、转化在企业、学术创新在两端”的人才队伍,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高效融合,激发了人才动力和创新能量。“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路径研究与探索”项目获批省级教改重点项目,近3年获批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项目300余项。

截至目前,学校与赛轮集团等30余家行业头部企业或专精特新技术企业共建21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3个现代产业学院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覆盖学生近1.5万名。

“我校将认真落实‘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要求,在省教育厅的统筹指导下,深入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与痛点难点,与企业协同开展有组织科研、提供有组织服务、强化有组织育人,推动‘四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校党委书记李兴伟说。

  • 崂山校区:

    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99号

  • 四方校区:

    山东省青岛市郑州路53号

  • 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小清河路6号

  • 高密校区:

    山东省高密市杏坛西街1号

  • 济南校区: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80号

  • 教科产融合学院(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联通路(西段)5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