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导学团队
记者 李粟
近日,由汪传生教授担任主导师的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导学团队,获评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团队由3名博导、6名硕导、3名实验师、2名博士后、40余名硕博研究生组成,曾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和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科研创新团队等称号。
早已听闻该团队实力超群,但他们到底为何屡获佳绩?团队成员有何过人之处?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了8名硕博研究生中间,听他们分享平时与团队师生相处的小故事。
这8位同学,有的在我校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有的才刚来两三年。但在他们的眼睛里,全都闪烁着自信的光彩;从他们的言语中,时刻流露出身为团队一员的自豪感。与他们的交流虽然短暂,却也足能窥见这个团队长期保持优秀的些许“秘诀”。
“在这里能学到搞好科研的真本事”
团队中的汪传生、李利、尹凤福、边慧光、郭磊等老师都已在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领域深耕多年,有很高的学术造诣,自然对学生们也是高标准、严要求。博士三年级的常天浩表示,回忆硕士一年级刚开学后的第一次组会上,汪传生老师反复强调“重复实验”原则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当时他这个“科研小白”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了课题组严谨治学的端正态度。
“师从汪老师前,只知道他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我们橡机行业的大咖,是泰山学者,是我们身边令人敬仰的科学偶像。在一次次被汪老师指点后,在一次次与汪老师的探讨交流中,才猛然发现,汪老师最让人尊敬的是不断研究学习以丰富学识的心态,是其做学问时严谨务实的态度,是其执着于橡胶行业问题而探索科研方案的责任担当。”这是2017届硕士毕业生杨洪于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下的话。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团队老师们对于学生科研论文的要求,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要精益求精,发表的期刊也要瞄准顶尖。向SCI期刊投稿时,要求学生不考虑收取高额版面费的开源期刊,而要向高水平的闭源期刊多投稿。最近一年内,博士二年级学生韩德上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9篇SCI论文,其中1区2篇、2区2篇、3区5篇,得到国际同行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
科研工作中,老师们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进入团队的学生从硕士一年级开始就能参与课题和项目。老师安排了课题之后,从不直接指导学生每一步具体应当怎么实施,都是只给一个大方向,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自主探索和思考。之后,通过定期的汇报与沟通,关注学生的科研进度,指出其中哪些问题需要改进,哪些做法值得肯定。经过这种锻炼,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
硕士二年级学生高浩说:“我们做的项目中需要出图纸,有一次我画出图纸后,师兄弟们也聚在一起讨论修改了好多次。但当我信心满满地拿给李利老师时,她依然指出了多处错误,要求继续修正。最后我把修改后的图纸发给工厂,他们认为很专业,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们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长“真本事”,这也是团队老师们长期坚持的原则。
“我第一次写发明专利时,其中有个装置的设计,原本是简单画一下示意图就可以了,但郭磊老师要求我把三维设计图改了数十遍。他说不仅要符合设计原理,还要实现我们按图加工出来后,就能得到一个真正可以应用的设备的目的。”硕士二年级学生郭修瑞这样说。
“尹凤福老师很重视培养学生的专利写作能力,我们在读研期间平均每个学生都有2项发明专利。有的学生硕士3年间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共计获批十余项。”硕士三年级学生刘广阔介绍说,两个月前老师邀请2018届毕业生闫磊跟在校生们进行了线上视频交流,他在海尔研发中心工作近4年,共申请了百余项专利,正是得益于读研期间在写专利方面的锻炼。
多年来,团队的老师们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有的毕业生走进高校和政府管理部门,还有很多人进入知名科研单位或橡胶企业工作。团队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近10项,省优秀博、硕士论文各1篇。
问起学生们搞科研的初心,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汪老师常嘱咐的这句话:“你们要珍惜求学的时光,学到干事的真本领,练就成事的宽肩膀,积极服务党和国家的战略需要,以实干担当的精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老师们以身作则,促进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团队的同学们平时个个都扑在科研上,但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毫不落后。他们说,这与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从硕士一年级开始,老师们就经常鼓励我们要积极入党,经常组织政治学习,我们课题组的学生党员人数是学院所有课题组当中最多的。”硕士二年级学生邱健告诉记者,“团队老师基本都是中共党员,汪传生老师更是已有40年党龄的老党员,常提醒我们要以优秀党员的标准做人做事。”
专业学习上,同学们的成绩普遍在班里名列前茅,几乎人人都有奖学金,每年还有团队成员荣获国家奖学金。学习和科研之外,老师们经常督促他们多锻炼身体,在实验室附近设置了乒乓球台,疫情之前每年都会组织两三次户外运动类的比赛。例如从学校徒步往返五四广场的健步行比赛、利用校内体育设施的引体向上比赛等等,时刻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中,老师们还不忘穿插劳动教育。每逢双周的周二下午,所有学生都要一块儿打扫全部的实验室。平时学生每次做实验要先在群里预约,实验结束后自己打扫卫生、整理仪器,弄好拍照上传到群里等待验收,共同维持实验室的整洁。
“郭磊老师平时经常跟我说要充分利用时间,不要把时间荒废了。他自己绝对是以身作则,每天早上7点多就来到实验室,晚上经常走得比我们还晚。”硕士二年级学生郝宽发说,“硕士一年级刚入学,老师就告诉我,选定了一个主攻的方向,就要努力深入进去,只有把基础打牢,以后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好。老师总是强调,不管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脚踏实地。‘脚踏实地’这四个字,我想会影响我一辈子。”
周末和寒暑假也忙着在学校搞科研,长年跟黑乎乎的橡胶打交道,是团队成员们生活的常态。他们在每天平淡的生活中默默发扬着“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品格”,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团队先后承担国家“七五”“八五”“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和国家支撑计划及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及企业等科研项目近百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石化联合会、中国物流联合会、青岛市及省教育厅科研奖励3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近百项,PCT专利5项,美国授权发明专利1项;作为主编出版教材、专著4部。
“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虽然也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平时实验中难免会常常遇到挫折。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边慧光老师常勉励我们的话——要做一个坚韧超弹的‘橡胶人’!然后,再次充满信心地去迎接挑战。”博士一年级学生肖瑶笑着说。
“老师真的是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爱”
爱生如子,是记者在多年的采访中经常听老师们提到的一个词。但是听学生们当面讲“老师真的是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爱”,这可着实是第一次。
他们说,搞科研的过程中,最令人头疼的是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期。这时老师们的鼓励和陪伴,能释放出温暖而深沉的力量。硕士三年级学生孙启坤告诉记者,之前他需要自学一个语言算法的软件,但比较难好久都没学会。尹老师看到他灰心丧气的样子说:“你把这个软件拷给我,我陪你一块儿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他重拾信心,很快就有了进展。
“我第一次做实验的时候,是个周六。本来以为跟着师兄做就行了,没想到李利老师也来了,还比我早到半小时。”高浩同学说,“那是我第一次用大型密炼机,李老师真的是一上午全程盯着我们,以防发生意外,我至今印象非常深刻。”
2019年冬天,韩德上的视网膜出现裂孔,当时他很紧张,担心会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汪老师和边老师得知后,多次询问情况,去宿舍探望他。边老师还开车载他去医院,全程陪着他做激光手术。“来自团队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让我很感动,这个集体一直很温暖。” 韩德上说。
平日的实验工作中,某些气体可能会产生污染。为了保证学生们的身体健康,老师们早就给大家准备了最好的防毒面罩和口罩。汪老师经常在集体会议中开展安全教育,结合各地最新出现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强调一定要杜绝隐患。
疫情发生以来,实验室一直高度重视疫情防控。从2020年初开始,就要求离青回家的学生必须持有效核酸报告才能返校。老师们常督促学生要尽快接种疫苗,时常询问每名学生的疫苗接种情况。
去年中秋节,学生们因疫情都留在学校没回家,郭修瑞同学回忆说:“老师们为了照顾我们,也放弃了陪伴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在学校跟我们一起聚餐过节,因为我们也是老师的家人。老师不光是嘴上说‘我们既是你们的老师,更是你们的朋友’,而是用实际行动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这种真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老师们多年来的悉心指导和真心关爱下,学生们不仅逐渐形成了科技报国的人生志向,也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领。师生间构建起了民主平等、理解尊重、和谐融洽、良性互动的导学关系。相信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导学团队将继续在追求卓越之路上,实现科研新突破,谱写育人新篇章。
——原载《262net必赢报》947期第二版